【身边雷锋·时代榜样】“双争”活动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二:科技进村入户到企业 脱贫攻坚惠农乡

来源: 时间:2016-05-19 点击数: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邓清林)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扶贫团队(以下简称“科技扶贫团队”)成立于2012年,是由来自该学院动科、农学、园艺、食品、制药、和工商管理等跨专业、跨学科专业教师组成的扶贫攻坚团队。 他们勇挑扶贫攻坚的重担,综合发挥多学科融合的优势,积极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技扶贫工作;他们常年奔波在绵阳、德阳、遂宁、泸州等地开展驻点指导,先后开展10000余人次培训、讲座,为农民提供“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指导,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持;采用“一项目一模式”的帮扶思路,在畜牧养殖、园艺果蔬种养与加工、中药材种植与加工、食品加工、食用菌种植等领域推进实施专项帮扶计划,有力地促进当地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四川省2016年“身边雷锋时代榜样——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主题实践活动中,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扶贫团队成为首批“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

扶贫先扶智,专业知识普及到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扶贫先扶智,更需要长期坚持。几年来,科技扶贫团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常年在绵阳、德阳、遂宁、泸州等乡下驻点指导,定时定地给农民群众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帮扶,先后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组织1000余人次本科生、研究生深入绵阳、广元、阿坝等地的农村及社区开展理论普及宣讲、农技推广帮扶、留守儿童关爱、美丽乡村建设等扶智实践活动,让广大的农民群众接受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

2014年科技扶贫团队与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的以“专业走进农村,知识服务群众”的主题活动中,以“1+1”结对帮扶和“群众点单、支部下单、教师审单、党员接单”的“四单制”活动形式,成功解决了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青义镇农民100余户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扶贫团队采用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传播专业知识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他们说的简单易懂,对我们种蔬菜水果非常有用,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能用的一些。”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的农民如是说。

培养“明白人”,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阿坝州松潘县是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口定点帮扶对象,其地理位置非常适宜种植草莓、蓝莓等经济作物。

为了帮助当地发展科学种植,科学扶贫团队形成了以张猛为技术领头人的15人项目扶贫团队,先后200多次深入当地开展高原夏秋草莓和蓝莓技术指导及其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引进草莓品种2个,推广新技术5项,举办3期田间学校,培训技术骨干20名,培训种植户200余名,发放资料300余份,建立示范园10亩,全年30余人次超过150天,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帮扶企业增收50万元,带动合作社果农户均增收1000元。

“作为涉农学科,科技扶贫团队一直秉承着‘顶天立地’的理念。所谓‘顶天’就是掌握高端的科学技术,‘立地’则是指走‘接地气’的路线,让科技走进农民的田园,用科技帮助农民致富是我们的职责。”科学扶贫团队负责人张猛说,通过“田间课堂”,培养当地的技术“明白人”,科技扶贫团队已经在当地培养出了一支20人左右,以农牧民为主的“土专家”队伍,为当地相关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保障。

助农致富,聚焦产业精准脱贫

在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中,科技扶贫团队秉承“立足当地实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的理念,通过对精准产业项目的扶助,助农民增收增产。

川藏黑猪产业是科技扶贫团队关注的一个重点产业。为了了解该产业的发展情况,该团队中的动物发育与调控研究项目团队深入四川黑水、松潘、平武、广元等地,对川藏黑猪种质资源调查,首次系统开展黑猪遗传谱系鉴定、生殖性能评价、肉用品质特性测定等研究工作,制定了川藏黑猪配套生产体系,为川藏黑猪产业发展打牢了学术基础。

依托该体系,川藏黑猪实现了从“野生敞放”到适度规模的半舍饲“家庭圈养”的“华丽变身”,仅平武县2015年黑猪养殖规模就从2012年的年出栏5千头增加到目前的年出栏2万头,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香饽饽”。

除了川藏黑猪产业外,科技扶贫团队还先后完成了对靖夷堡藏香猪保育基地、镇江关雪山梨合作社基地、施家堡蓝莓基地、寒盼村玛卡种植基地的技术帮扶,助推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成功试种高原有机草莓等,通过精准扶贫,破解一批区域农业发展难题。

版权所有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新一环路北段6号 电话:0816-2202006   邮编:621000